重点新闻
中华医学会2018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9-03-25     浏览量:809    新闻来源: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主办,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共同承办,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2018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于2018年8月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召开。本次大会荣幸地邀请到病毒学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两院院士、来自加拿大公共卫生署、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单位的90余位专家学者,就当前病毒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包括病毒感染诊断与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与肝炎、病毒与宿主、病毒免疫与病毒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免疫与疫苗等多个专题发表了近60场精彩的主题演讲,共有近8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大会首日上午主会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以“中国传染病防治:1949~2018”为题,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饶子和院士以结构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研究了多种致病病毒的表面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包括疱疹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等,揭示了病毒表面蛋白和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将来开发治疗和预防这些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王福生院士介绍了从HIV-1感染到发展为艾滋病的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动态变化,提出了艾滋病免疫治疗的方法,并阐述了其免疫治疗的分子机制。此外,对于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中最新药物PD-1单抗,介绍了其在艾滋病免疫治疗中应用的前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的金宁一院士概述了目前国内病毒病现状、特点和危害、新型病毒的发现和研究进展、目前使用的人用和兽用疫苗的分类、各自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各种疫苗在预防人间传染病和动物间传染病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针对目前疫苗存在的不足,介绍当前新型疫苗的开发思路和策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在禽流感病毒方面所做的研究,深入阐述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发病机理、流感突变株、给养殖业带来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的发病和死亡,并介绍了疫苗防控措施,特别是H5/H7二价疫苗的研发机制以及对流感病毒的预防作用。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的邱香果研究员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特点、传染机制以及目前的治疗和预防进展,并主要介绍了其和同事创建的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ZMapp药物;作为一种包含单克隆抗体的混合疗法,ZMapp药物可以对埃博拉病毒的外壳进行攻击,阻止其复制。

大会首日下午和次日上午,近50位专家学者分别在病毒感染诊断与抗病毒治疗(分会场1)、艾滋病与肝炎(分会场2)、病毒与宿主(分会场3)、病毒免疫与病毒流行病学(分会场4)、病毒免疫与疫苗(分会场5)以及优秀论文投稿报告(分会场6)等6个分会场进行了主题报告。

  • 分会场1: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Mindie H. Nguyen教授介绍了HCV治疗药物在亚洲地区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包括HCV各亚型及突变株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以及HCV治疗药物与肝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雷根斯堡大学的Susanne Modrow教授介绍了德国先天性病毒(包括CMV、B19、RV、Meals)感染的情况,分析了感染的不同时期对新生儿造成的损害,以及孕期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方式。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任丽丽教授介绍了宏基因组NGS技术在临床病原体感染诊断领域的应用,与传统诊断方法的优劣比较,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姜春来教授介绍了手足口病抗病毒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相关研究数据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谢正德教授介绍了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原理,以及EB病毒感染的治疗原则。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窦晓光教授介绍了HBV DNA的精准检测方法与原理、精准诊断对HBV感染的意义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方法。
  • 分会场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继明教授介绍了肝脏细胞宿主基因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调控机制以及对HBV感染的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吴昊教授介绍了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武汉协和医院的杨东亮教授介绍了抗乙肝T细胞免疫应答的肝内调控作用机制,以及乙肝治愈新靶点的探索研究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曾辉教授介绍了共抑制因子与HIV-1感染T细胞耗竭的关系,相关的机制研究以及对HIV-1感染的意义。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太生教授介绍了HIV-1感染进程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鲁凤民教授介绍了NAs治疗下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原理以及临床意义。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王建华教授介绍了HIV-1感染和潜伏机制、进程以及宿主调控的机制。
  • 分会场3: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王健伟介绍了与病毒复制相关的宿主因子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新发展方向。天津医科大学的汤华教授介绍了非编码RNA与病毒的关系、相互作用及非编码RNA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清华大学的程功教授介绍了虫媒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其对于不同宿主的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生的郑永唐教授介绍了宿主TRIM/TRIMCyp蛋白与逆转录病毒蛋白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其限制机制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周溪教授介绍了RNAi抗病毒作用机制,包括该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关临床应用转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文艳教授介绍了EV71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宿主因子对EV71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机制。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的杨冠教授介绍了多色标记技术的检测原理及其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 分会场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毕玉海教授介绍了我国第5次H7N9病毒疫情的病毒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首都医科大学的安静教授介绍了Zika病毒感染引起小鼠生长发育迟缓的作用机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教授介绍了减毒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严景华教授介绍了人源Zika病毒治疗性抗体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许文波教授介绍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相关研究进展。陕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余鹏博教授介绍了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进展。
  • 分会场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介绍了宫颈癌筛查策略,包括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宫颈癌筛查质量控制指南,以及ASCUS分流、HPV-细胞学联合筛查及HPV初筛三种模式。肿瘤医院的赵方辉教授介绍了我国的HPV流行情况,包括HPV相关疾病、一般型及高危型HPV型别分布等。肿瘤医院的乔友林教授介绍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在国外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及基本使用情况,包括疫苗的基本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临虹教授介绍了GSK公司的二价HPV疫苗的临床实验研究,包括疫苗的基本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国家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李敏老师介绍了HPV疫苗注册药学评价技术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李艳萍研究员介绍了疫苗临床试验机构的培训,包括法律意识、项目/人员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等5方面内容。厦门大学的张军教授介绍了厦门万泰公司二价HPV疫苗的临床实验研究,包括疫苗的基本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国家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刘波老师介绍了HPV疫苗注册的临床试验要求,包括首次和非首次注册的临床评价考虑要点,包括样本量、分析的人群、对照的选择、评价的终点、及安全性和伦理学的考虑等,并对于首次注册和非首次注册给出了临床试验设计的建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张春涛研究员介绍了我国HPV核酸检测试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各试剂之间性能的比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聂建辉研究员介绍了HPV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HPV L1蛋白位点的突变对中和抗体的影响,以及目前已研制的不同型别的HPV标准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王宾教授介绍了佐剂对于疫苗的作用,以及新型佐剂对疫苗创新的推动作用。复旦大学的汪萱怡教授介绍了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包括疫苗的基本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孔维教授介绍了流感防控策略以及减毒流感疫苗,包括疫苗的基本组成、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研究结果。

大会次日下午在主会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金奇教授介绍了抗病毒治疗性抗体的研究现状,病毒预防策略以及不同抗病毒治疗策略之间的优劣比较,报告内容包括抗病毒治疗性抗体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转化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等。中山大学的舒跃龙教授介绍了流感百年历史及思考。流感监测是第一个实施全球监测的传染病,因其具有传染性和传播力强、病毒复制缺乏纠错机制且容易发生重配突变、流感的流行具有显著季节性特征等特点,流感的防控需要国内外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山大学的郭德银教授介绍了艾滋病基因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应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有效消除整合进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基因,从而清除宿主感染的HIV病毒,报告内容包括基因治疗方案设计、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的毕胜利教授介绍了应用病毒样颗粒纳米药物治疗肿瘤,应用病毒样颗粒纳米载体装载治疗性药物,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能够大幅提高给药的靶向性以及治疗的有效性。但是由于肿瘤生物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纳米载体与肿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给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带来很多技术挑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的张永振教授介绍了在我国的陆地、江河、湖泊、海洋中采集的186种脊椎动物标本中发现的214种全新的RNA病毒,覆盖了已知的能感染脊椎动物的所有RNA病毒科且与已知的RNA病毒的基因差异很大,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RNA病毒圈。

此外,大会投稿论文中有14篇被评审出的论文进行了主题报告并分获一、二、三等奖,此外还评选出了12篇优秀墙报,极大地鼓励和促进了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的热情。

本次规模盛大的学术盛宴为医学病毒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多场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不仅充分展示了病毒学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更极大地增强了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及我国传染病预防与诊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互联网及其他微信公众平台,由“疱疹之家”整理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传播,让更多的患者获取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者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